我校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经2023年12月28日学校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由27名学术委员组成。2024年,校学术委员会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秉持促进学术繁荣、提升学术水平、维护学术公正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审议、评定等工作,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现对2024年校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就相关制度征求意见和建议
2024年,共召开校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3次。
(一)11月14日上午,我校于明德楼904会议室召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教授,副主任委员、副校长吴厚兴和学校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委员吴厚兴主持。学术委员集中学习了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以及《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就学校拟出台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丰华涛介绍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就拟修订的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征求全体学术委员意见。随后,对学校新修订的职称评聘办法中有关学术科研成果量化部分内容征求意见。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上一轮学校科研平台建设通过验收名单。
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就学术委员会工作发表讲话,并对本次职称评审学术成果量化工作提出要求。他强调,全校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全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上新台阶。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各位学术委员要发挥学术引领示范与 “智囊团” 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有组织科研,不断完善学校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学术委员会要公平公正、高效高质量完成今年职称评审中的科研量化计分工作,重视此项工作,合理安排时间;公平、公正履行职责,严格依据学校评审文件及要求对评职人员学术科研成果做出科学、准确、客观、公正评价,评审结果要经得起教职工监督、上级专项审核及历史检验;遵守工作纪律,各组全体成员共同开展评审,防止部分评委代替整个组评审,做好评审材料交接,确保无遗失,对评审过程和结果严格保密。
(二)11月25日下午,我校于明德楼904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教授、副校长吴厚兴、郭民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吴厚兴主持了会议。
会议的议题为调整学校《职称评聘办法(2021年修订)》中“高评委”评审的有关规定,学术委员、人事处处长徐永波对调整内容进行了说明:结合人社厅审批情况,我校高评委评审规则有必要做出适当调整。建议:高级职称高评委评审通过数不超过学校当年公布评审职数。
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教授对此调整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之后,学术委员会对该调整征求了学术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委员举手表决,全票通过,同意做出上述调整。
(三)12月11日上午,我校于明德楼904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教授参加了会议,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丰华涛主持了会议。
会议内容为安排部署2024年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学术成果量化计分工作。主任委员、校长任庆国教授对此次量化计分工作做了整体的部署,强调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评审人员认真学习、落实相关文件及通知要求。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丰华涛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对具体工作时间、评委分组和评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布置。
二、学术委员会学术事务管理
2024年,学校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涉及差额推荐时,均委托学术委员及校外专家组建临时评审小组,对我校对外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了意识形态和学术水平等方面的评审和推荐,具体包括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研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国家开放大学科研项目等,成功立项省级项目32项。
2024年,学校成功组织校本研究立项27项,结题35项。组织开展“三教融合暨资源共享”重大校本专项研究6项和社区老年教育37项。
12月,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发布了《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作委员会关于2024年“双服务”项目遴选结果的通报》,其中我校五位教师在遴选中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
我校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聚焦我省装备制造类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积极推进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智能制造装备应用创新中心”省级科研平台和“材料加工工艺及工艺成型”“增材制造与逆向设计协同创新平台”等6个校级科研平台建设,听取科研平台工作汇报,完成3年建设周期的验收工作。下半年,开展新一轮科研平台申报工作。通过加大资金和政策供给力度,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切实提升服务辽宁振兴发展能力。修订了《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服务装备制造类中小型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2024年,横向课题共立项5项,合同额59.8万元。
严格学术评议程序,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完成2024年职称评审学术成果量化工作和我校2024年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学术成果量化计分工作。
在校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各二级学院均如期完成了学术分委员会换届,并依据章程开展学术活动。
三、举办科研讲座,强化科研诚信建设
2024年,学术委员会邀请多位知名专家为全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要求全体学术委员参加。3月29日举办“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学术讲座,专家从项目选题、研究思路到申报书撰写给予详尽指导,助力提升我校教师项目申报质量与命中率;6月26日举办“科研诚信与学术发表中的‘陷阱’防范”科研讲座,维护学术环境风清气正。同时,学校还开展“射线评定技术及数字射线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常用工具分享及个人知识库搭建”等9次科研学术讲座。
过去一年,学术委员会始终秉持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学研究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为学校学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第一届校学术委员会将继续尊重学术自由,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弘扬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在科研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学术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以服务学校大局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学术治理体系迈向更高水平!